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激发科研热情,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护理学院于2025年02月15日19:00在腾讯会议举行了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黄卫东老师担任指导教师,2023级护理研究生陈红、2023级护理研究生矫玉晓、2023级护理研究生侯峣进行文献分享,2023级、2024级全体研究生参会。

陈红分享的题目是《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估工具及非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与启示》,主要介绍了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的疾病概述、评估工具、研究现状以及启示等方面内容。至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达9.3%,中国患者约1.1亿例居首,PDPN是常见慢性并发症,症状多且影响生活、治疗效果不佳。评估工具包括DN4、S-LANSS等,各有特点。研究现状显示,心理、运动、神经调控、芳香疗法、中医外治法等非药物干预有一定效果,但运动疗法部分内容有待探究。PDPN患病率高,国内非药物干预研究少,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干预,未来需加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矫玉晓同学分享的题目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睡眠障碍非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与启示》,主要围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睡眠障碍的非药物干预展开,详细阐述了研究背景、影响因素、干预方法及发展启示。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其中眼病是致盲首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睡眠问题日益严峻。药物干预睡眠障碍副作用大且成瘾性强,非药物干预则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其影响因素有病理生理、心理、环境以及睡眠习惯和卫生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多样,认知行为疗法(包括互联网+CBT)可改善睡眠和血糖;饮食运动疗法中,地中海饮食、限时进食有益睡眠,运动需特殊处方;感官调控里,光照、音乐、芳香疗法有一定效果;中医疗法如针刺、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压豆疗效显著;陪伴疗法在DR患者睡眠障碍治疗中应用研究少但可借鉴。当前研究存在不足,未来应增加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和个体化干预,护理人员需加强学习,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展延续性护理。

侯峣同学分享的题目是《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脊髓电刺激(SCS)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DPN)的疾病现状、SCS治疗有效性、适用人群、疗效评价指标等。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并发症严重,预计2045年全球糖尿病病人将大幅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DPN)作为其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传统内科药物治疗PDPN存在局限,脊髓电刺激(SCS)作为治疗慢性神经性疼痛的手术方法,被纳入PDPN治疗方法。多项研究证实SCS治疗PDPN有效,其适用人群有特定要求,严重失控的糖尿病病人和上肢有明显症状的PDPN病人未被纳入现有研究范围。SCS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用于疼痛评估的简版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及其升级版SF-MPQ-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明疼痛量表(BPI-DPN)、数字评分法(NRS),以及用于生活、生命质量评估的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及其升级版EQ-5D-5L。PDPN在糖尿病相关病人中占一定比例,SCS创伤小、疗效佳,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和植入电极疼痛,建议在植入前详细评估、植入后多学科协作以提升治疗效果。

分享结束后,黄卫东老师对三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点评,老师强调文献汇报应先介绍文献基本信息,再梳理内容、提炼思维框架,并阐述阅读收获与启示,还指出制作PPT的技巧,如避免单倍行距、防止图片变形、设置导航条、体现阅读痕迹等。对于陈红分享的文献,老师认为其应紧密结合硕士论文,思考对论文的意义,同时要关注文献的不足之处。对于侯峣分享的文献,老师指出其对护理的启示不应仅局限于生活质量量表,应审视文献质量,高质量综述的参考文献含金量通常较高。老师还以矫玉晓的分享为例,肯定其内容梳理的逻辑框架,鼓励大家在分享文献时帮助他人构建知识框架,拓展相关知识点。老师提到,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研究是热点领域,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大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等方面,涉及非药物干预、跨学科合作、新兴技术应用、心理行为干预等研究方向。老师建议同学们参考高质量论文,学习评估工具的梳理方法,并根据研究方向优化论文题目,避免查重风险。此外,老师还询问了同学们小论文的发表情况,并针对各自的情况给出了建议。最后,老师鼓励大家在学术分享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