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护理学院学科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学术沙龙第122期
为深入促进研究生学术互动,拓宽学术视野,深化对护理科研的理解和体会,护理学院于2025年1月24日19:00在腾讯会议举行了线上学术沙龙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李琳老师担任指导教师,2023级护理研究生侯玉贞、2023级护理研究生张炜进行学术交流,2023级、2024级全体研究生参会。

侯玉贞分享的题目为《数字健康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现状》,主要围绕数字健康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领域的相关概述、临床应用、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介绍。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人数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远程监测、移动应用程序等数字健康技术为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开辟了新路径。这些技术涵盖容量管理、体重管理、用药提醒与健康知识普及、症状监测协助、社会心理支持以及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数字健康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数字鸿沟,部分患者难以掌握相关技术;缺乏人性化关怀与情感支持,技术交互较为冰冷;难以全方位兼顾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需求。展望未来,要推动数字健康技术持续发展,需进行技术整合与个性化管理,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与参与度,加强多学科合作与创新,从而充分发挥数字健康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管理中的更大价值。

张炜同学分享的题目是《数字健康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围绕数字健康技术的概念、应用形式、应用效果、现存不足等维度展开介绍。数字健康技术是指可远程获取个人健康相关信息的数字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数字健康技术的应用形式涵盖了远程监控、智能可穿戴设备、机器学习、移动应用程序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这些技术在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帮助病人加深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有效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另一方面,革新了传统的评估方式,使得症状监测更加高效,还鼓励病人主动参与治疗决策,切实提升了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数字健康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医务人员和病人对这项技术的接受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临床评价标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规范化推广;电子健康技术还面临着隐私泄露和安全隐患等风险;此外,病人对该技术的持续使用意愿较低,难以充分发挥技术的长期价值。

分享结束后,李琳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对她们所讲述的内容表示了充分的认可与肯定。老师指出心力衰竭患者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皆属于慢性病范畴,这类疾病病程漫长且预后不佳。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的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专业管理和患者自身的有效自我管理,对病情控制和康复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投入慢性病及延续性护理管理领域。在此背景下,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不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部的治疗与护理操作,更应致力于为患者提供覆盖疾病治疗全周期的护理服务。基于此,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技术对患者进行管理并干预疾病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数字健康技术作为其中一种重要方式,依托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旨在提升患者健康管理效果、优化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虽然该技术具备诸多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与不足之处。最后,老师鼓励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规避这些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从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