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学科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学术沙龙第116期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激发科研热情,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护理学院于2024年12月01日19:00在腾讯会议举行了线上学术沙龙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刘向荣老师担任指导教师,2023级护理研究生王雅桤、2023级护理研究生王彩霞、2023级护理研究生刘曦然进行文献分享,2023级、2024级全体研究生参会。

王雅桤分享的题目是《针刺疗法在脑卒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主要介绍了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治疗中的现代化应用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运用。脑卒中是我国寿命损失的主要病因,每年导致百万级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的后遗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重大影响。在现代化针刺治疗技术中,数据挖掘技术被应用于传统针刺疗法的研究,通过分析古籍和临床数据,提取出高频穴位及取穴规律,优化了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案,显著提升了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创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动态变化,构建更加科学的治疗流程,推动传统中医向精准化、系统化发展,提高了护理效率和治疗效果。展望未来针刺疗法研究将以数据分析为核心,不断朝着精准化、科学化方向深化,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服务。

王彩霞同学分享的题目是《穴位贴敷在脑卒中便秘中的应用与启示》,主要探讨了这一传统疗法在脑卒中后便秘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与创新实践。脑卒中后便秘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穴位贴敷结合药物和穴位刺激,因其显著的疗效受到广泛关注。其用药特点以泄热通腑、理气通便、活血化瘀为主,并灵活配伍补气养阴等方案,常用膏剂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优势。穴位贴敷与按摩、耳穴压籽、针刺等外治法联合应用,显著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优化了临床方案。穴位贴敷凭借高效、安全的特点,有望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进一步推广,成为脑卒中后便秘的可靠治疗方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刘曦然同学分享的题目是《耳穴压豆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与治疗》,主要介绍了耳穴压豆技术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及其联合其他外治法的应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后遗症,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耳穴压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和脏腑功能,改善吞咽障碍,从现代医学看,其机制包括引发神经反射,调节中枢与周围神经功能,促进吞咽肌肉协调。耳穴压豆核心作用体现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缓解疼痛与情志、提升睡眠质量等方面。通过与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外治法结合,该技术显著提升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效率,并在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领域展现潜力。未来耳穴压豆技术将向精准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提供更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

分享结束后,刘向荣老师对三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她们从针刺、穴位贴敷和耳穴疗法三个方面对中医护理技术在脑卒中领域应用现状所作的横向梳理。老师指出这种从多维度切入的分析方式,相较传统纵向研究,更有助于全面认清当前的优势与问题。她强调,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易廉的特点,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科学性不足、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未来需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等科学手段验证疗效,规范干预频次、强度、选穴和用药配方,逐步实现标准化,同时建议构建系统化应用方案,探索作用机制,并结合中医学理论实现理论升华,推动中医护理技术从实践到理论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