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激发科研热情,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护理学院于2024年12月7日19:00在腾讯会议举行了线上学术沙龙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钟印芹老师担任指导教师,2023级护理研究生许蕾、2023级护理研究生田静怡进行文献分享,2023级、2024级全体研究生参会。

许蕾分享的题目是《癌症患者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概述、影响因素、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介绍。CIPN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常见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包括感觉神经受损、运动神经受损、自主神经受损,其中以感觉神经受损最常见,这些不良反应最终会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下降、肢体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其次,CIPN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年龄和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经济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肿瘤分期、既往病史)、化疗相关因素(化疗方式、输注时间、给药途径、健康信念、社会支持、负性情绪)等。最后,许蕾还向同学们分享了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压豆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干预3周后患者的周围神经毒性症状得到缓解,耳穴压豆具有无创简单、安全灵活、经济实用、依从性好等优势。

田静怡同学分享的题目是《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非药物干预措施研究进展》,主要围绕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展开介绍,包括正念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多学科协作护理、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其中正念认知疗法核心特质为有意识觉察、接纳和不评判,起源于佛教禅修,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心理疾病治疗,对CIPN患者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有改善作用,瑜伽和冥想实践可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缓解疼痛等症状;认知行为疗法以认知和行为为基础,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思维和行为习惯。在CIPN症状管理中有多种应用模式,如通过学习放松技巧、调整负面情绪等,从而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感;多学科协作护理其优势在于能够整合各专业的优势和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运动疗法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增加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从而改善运动和感觉功能;物理疗法中的冷冻疗法可减轻CIPN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化疗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热疗可改善周围神经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分享结束后,钟印芹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她们对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及相关研究所作的横向梳理。老师指出这种从多维度切入的分析方式,相较传统纵向研究,更有助于全面认清当前的优势与问题。老师强调,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临床工作中对这类病人进行护理时,首先是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其次,在为这类患者进行非药物干预时,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选择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刮痧、耳穴贴压等,最后,老师还指出在临床工作中应善于观察,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发生化疗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是至关重要的。未来应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开发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更好地服务CIPN患者。